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

[Note]top-down與bottom-up

top-down與bottom-up兩個詞,想必許多人不是太了解其意思,特此說明一下。

顧名思義,top-down是由上至下,而bottom-up由下至上的意思。其實,就我對本行業的理解,top = 目的(objective),bottom = 方法細節(action)。
 
因此,top-down是由目的開始,推到達到目的的方法與其細節。而bottom-up則是由要採取、或是能採取的行動開始思考,最後看這些行動是否能達到目的。
  
  Top-down思考的人會先花很多時間在搞清楚目的與框架上,bottom-up的人則是通常先把要做的事情一個個列出來後,才思考這和原本的目的有什麼關係。
  
  舉例來說,如果要改善一家公司的獲利的話:
  
  1. Top-down思考:從要達到的目的開始思考。先看是否能夠在相同成本下,增加營業額 (grow the top line),或是能在不影響營業額的情況下,降低成本支出。增加營業額,有可能是增加客戶的數量,或是讓每個客戶花更多的錢。降低成本,有可能是利用採購的集中,外包給更低成本的公司生產,或尋找低成本的人力資源等。
  
  2. Bottom-up思考:看手頭上有幾張牌,來看是否能達成目的。譬如最近剛好和一家公司在談策略聯盟,我們可以利用另一家公司的channel與客戶關係,來開拓另一個市場,進而增加營業額。或是,最近大陸中關村剛好給個offer,如果在那裡開軟體公司能給予稅負優惠,進而降低成本。
  
  上述只是一個例子,這兩個思考方式其實沒什麼好不好的問題。Top-down雖然以目標為導向,但是時常落於不切實際,bottom-up比較實在,但是可能有迷失方向的可能。
  
  我本來以為,通常經營者比較需要的是top-down思考的能力,而中間管理層則需要bottom-up思考的能力。然而,後來和一些經營者接觸後,發現也不一定如此。很多優秀的經營者"幹實事",都先從做得到的開始做,再看這些做的事情如何和最終方向聯繫在一起。
  
  之前曾經提到過,麥肯錫(McKinsey)與波士頓(BCG)兩家公司的做事方式不太相同。麥肯錫是完全的top-down思考的公司,BCG比較top-down與bottom-up並重。
  
  同樣要解決市場份額下降的問題,兩家公司的做法可能會如下:
  
  1. 麥肯錫:先花一些時間把議題樹(Issue tree)劃出來
  
  市場份額是否有提升的空間?
  -- 以地域來分,市場份額是否在大城市有提升的空間?中小城市呢?
  -- 以產品檔次來分,低檔次的產品市場份額是否有提升空間?中高檔次呢?
  -- 以渠道來分,百貨店的市場份額是否有提升空間?小型零售店呢?還是有其他新的渠道可開發?
  ...等等
  
  2. BCG:先決定要做哪些市場調研,如面對面訪談、電話訪談、店舖查詢、焦點座談等。收集資料後,在看各個市場劃分的表現。
  
  所以,這兩家公司的顧問,所受到的訓練也不太一樣。麥肯錫顧問思考框架的能力特別優秀,而BCG的顧問很能夠從一大堆數據之中,挖掘出insight出來。

来源及版权所属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no-nationality/article?mid=6&prev=7&next=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